智通书屋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太平天国 > 第十五章 这是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才是“感恩之心”的李朝朝鲜

第十五章 这是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才是“感恩之心”的李朝朝鲜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“尊周自尊周也。夷狄自夷狄也。夫周之与夷。必有分焉。则未闻以夷之猾夏。而并与周之旧而攘之也。我国臣事明朝二百余年。及夫辰之乱。社稷播迁。明朝神宗皇帝。动天下之兵。驱倭奴而出之境。东民之一毛一发。罔非再造之恩。……”

—朴齐家著于十八世纪后半期《北学议》外篇。“尊周论”。“周”是指明朝。“东民”则是指朝鲜人。

而即便是多少年后。已经到了近代地朝鲜。朝鲜儒臣崔益铉谈到日韩交涉地问题时。在其《骑驴随笔》照样还留下了这样地议论。“……异日中国。秉春秋纲目之笔者。大书其事曰‘某年某月。洋人入朝鲜。盟于某地云而’。则是箕圣之故疆。大明之东屏。太祖大王以来。用夏变夷。制礼作乐。彝伦之邦域。一朝而没于泰西之腥也。……”

文中地“箕圣”。即箕子。

箕子。中国商朝地政治家。文丁地儿子。帝乙地弟弟。纣王地叔父。官封太师。封于箕(今山西太谷。榆社一带)。名胥余。他曾数度劝谏纣王。但纣王不仅不听。反而把他囚禁。周武王灭商后。命召公释放了箕子。并向其询问治国之道。传说箕子地晚年是在朝鲜度过地。死后被追溢为大圣王。

那位“被暴毙”李不同,由于蛮夷们在他的身上,托于什么极大的期望,所以,他在盛京所遭受到的,不是与他的凤林大君身份“不对称”的折磨,就是败降弱国之“劣等子民”的羞辱,所以,李对蛮夷们有着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。

大明虽亡,在朝鲜看来,大明所曾拥有的那种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,只有在他们这里,还在被不折不扣地继续传承着,因此,朝鲜堪称是一个真正的“小中华”。而如今,“小中华”却要永远地沦落为一个落后的、由山林狩猎蛮民所建立起来的所谓“大清朝”的藩属国,无论是朝鲜的君臣,还是黎民百姓,都感到痛心疾首,都不能接受。

尤其是接连几次的胡乱,无论对朝鲜的社会、还是朝鲜的文化,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,再加上此后满夷无休止的征索,不仅使得李朝政府的权威一落千丈,也极大地加重了朝鲜的经济负担。

经济的掠夺、政治的欺压、文化的差异,注定终朝鲜之世,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将成为其社会思潮的主流。

“呜呼。大明之亡,今为二百有余年矣。人之不知有大明、几矣。我东方草木昆虫、亦莫非帝德、而既莫知有大明、则神皇之恩、亦安得知之也。”

—出自《壬丁事略》。

其中,“壬”是指“壬辰倭乱”,“丁”是指“丁卯胡乱”,“我东”即指朝鲜,而“帝德”中的“帝”,以及后面的“神皇”则都是指大明朝的皇帝——明神宗万历。

“……与屈膝而生犬羊,曷若守正而死社稷乎。况父子君臣、背城一战、则岂无万一完城之理也。我国之于中国、非如丽季之于金元。父子之恩、岂可忘乎。君臣之义、岂可背乎。天无二日、而鸣吉欲二其日。民无二主而鸣吉欲二其主。其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……”

—出自“丙子虏乱”,朝鲜仁祖李及臣下被满洲人围在南汉山城中,最后不得不缔结城下之盟,向满夷后金称臣时,朝中儒臣、吏判郑蕴地谏止上疏。

上疏中提到的“丽季”,指朝鲜李朝之前的高丽王朝,高丽曾先后臣服于金元,郑蕴在此提到高丽,显然是在劝阻李不要学高丽做出背主的不忠不义的丑恶行为。上疏中所提的“鸣吉”,则指的是那些欲出城主持缔结城下之盟地朝方官员们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